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马可福音》14章32-42节中记载的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场面,同时深思张大卫牧师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与基督同行”这一含义。通过重温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所经历的痛苦、门徒的种种表现,以及那份孤独祷告所揭示的信仰核心价值,我们要一同思考这一事件对当今信徒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张大卫牧师想要传达的主要教导。整篇文章没有分出许多小主题或明确的段落,而是以一个连续的脉络展开,帮助我们省察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痛哭流泪地祷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何关联,并且引导我们思考,与基督同行的门徒之路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从《马可福音》14章所记载的客西马尼祷告情节中可以知道,耶稣当时已临近十字架之死。耶稣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后,来到橄榄山脚下的客西马尼园,并在那里祷告到汗如血滴般恳切。据一般解释,“橄榄山”是一大片橄榄树丛,而“客西马尼”意为“榨油之处”,即压榨橄榄果实以取得橄榄油的场所。张大卫牧师在这一点上强调,可以从橄榄油所带来的两个象征来默想:一是平安与永恒性,二是为弥赛亚受膏的传统。因为希伯来语的“弥赛亚”(מָשִׁיחַ)与希腊语的“基督”(Χριστός)都含有“受膏者”的意义。由此我们看见,耶稣虽然是基督,也就是受膏立为王的那一位,然而在客西马尼园里,门徒所见到的并不是一位即将登基加冕的君王,而是汗如血滴般地为十字架的苦难预备自己的耶稣。对一位本当受膏即位为王的人而言,却以极度悲惨的祷告显现出来,构成了整本圣经中极为强烈且矛盾的对比。
像这样,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这三本对观福音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却没有出现在《约翰福音》里。对此,张大卫牧师解释说,约翰从第13章开始就已将耶稣自愿走上十字架之路的决心完全凸显出来,所以没有具体描述客西马尼祷告的场景。《约翰福音》13章中,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宣告“如今人子得了荣耀”,并向门徒留下末世性的嘱托和临别讲论。也就是说,在苦难尚未正式开始之前,耶稣就已宣告这条路是“荣耀”,已下定决心走到底。对此,张大卫牧师解释道:“主在加略山上受难之前,就已拣选了基督的道路。约翰大概是因为要强调耶稣在内心没有丝毫动摇,并完全接受天父旨意的王者威严,而选择省略客西马尼的祈祷场面。”
然而,对观福音中所记录的客西马尼祷告,却让我们看到了耶稣“人性上的挣扎”以及“极度的痛哭”。《马可福音》14章33-34节指出,耶稣“甚是惊恐、极其难过,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希伯来书》5章7节也见证说:“他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这展现出耶稣真真切切地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地感受痛苦,同时也彰显了他对天父——“阿爸父”的呼求以及完全的顺服。张大卫牧师强调道:“耶稣曾祷告到汗如血滴。可见,他对十字架之路到底多么艰辛,也表现出要走这条道路时,怎么可能没有人性上的颤抖和痛苦呢?”但即使如此,耶稣仍然说出“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的告白,毫无保留地顺从了父神的旨意。
在此,我们必须记住张大卫牧师常常强调的一点:耶稣实际上是“可以不走”那条十字架道路的。无论是《马太福音》26章还是《马可福音》14章中所呈现出的耶稣祷告,都出现了“求你将这杯撤去”这样的内容。耶稣虽是神的儿子,但也同时是完全的人,临到死亡面前的极度恐惧和痛苦也在所难免。与此同时,他又补充祷告道:“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张大卫牧师透过这一场景解释说:“我们在信仰生活中常常下决心要顺从神的旨意,可是我们的意志和情感常常软弱,让我们很想逃跑。耶稣也经历了这种时刻,但他最终紧紧抓住父神的旨意走到底,为所有信徒留下了榜样。”这对任何一个与基督同行的人来说,都是势必要面对的挑战,同时也成为我们的安慰和盼望。
另一方面,在客西马尼园里耶稣祷告期间,门徒们却都睡着了。尤其彼得在晚餐时还大放厥词,宣称:“无论遭遇什么,我绝不会否认你。即便要与主同死,我也不会弃你而去!”然而耶稣却预言:“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并且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彼得和其他门徒连一小时都不能保持警醒,而是睡了过去。主对他们说:“你们不能警醒片时吗?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对此,张大卫牧师认为:“对主来说,这是最危急的时刻,是他毕生最重要的属灵争战,但是门徒却完全没有明白这状况,像半夜散步一般,无动于衷地睡着了。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往往在神正在重大动工的时刻,我们却丝毫没有感悟,而是躺下睡去了。”
最终,当耶稣被捉拿时,门徒们都四散而逃。《马可福音》14章51-52节中,记载了一名披着麻布衣的年轻人跟随耶稣,却在被抓时连那块麻布也扔下,赤身逃跑。传统上一般将这位“年轻人”解释为《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对此,张大卫牧师指出:“也许是因为最后的晚餐就在马可家里举行,耶稣与门徒们离开时,马可原本睡着了,后来看情形不对,才急匆匆去跟随,但最后也因害怕而扔下麻布逃跑。”马可将这样丢脸的场面毫不掩饰地写进了自己所著的福音书,展现出人类的软弱随时随地就可暴露无遗,同时也见证了即便是这样的软弱,也能够在耶稣的爱中得以恢复。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诚实的信仰告白”,并指出:“马可坦然承认自己是个如此不堪的人,而又借此夸耀改变了他的主的恩典。对于我们而言,也要学会不要隐藏自己的缺点,而要敞开,让神的大能有机会临到。”
就这样,客西马尼园原本应该是接待王者受膏礼的地方,反而成为耶稣在痛苦和忧愁中汗流血滴的悲情之地。这让我们更加明白“基督”这一称呼的完全接受——即真正承认并宣告耶稣就是“受膏者”,必须经过十字架和复活事件。门徒们实际上还未预备好迎接耶稣为王,也没有做好要与他同行的灵性与信心上的成熟度。结果,耶稣不得不独自一人走上孤独之路,而客西马尼园的汗如血滴与加略山上的十字架正是这一过程的高峰。张大卫牧师对此感叹道:“门徒虽然在最后的晚餐上领受了饼和杯,也唱过赞美诗,但根本预料不到即将到来的苦难。即便亲眼看见逾越节祭牲的血流入汲沦溪,让溪水都染红,他们仍然没能清楚明白主之死的真正意义。主就这样独自越过那染红的溪水,走进客西马尼,汗如血滴地祷告。”
在这孤独而悲壮的时刻,耶稣对神呼喊“阿爸,父啊!”这句称呼由亚兰语“阿爸”(意为“爸爸”)和希腊语“父”(πατήρ)结合而成,象征了耶稣与天父极其亲密且绝对信赖的关系。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时,也常称呼“你们在天上的父”,然而到了这苦难的深谷,他更进一步以日常又迫切的方式呼唤“阿爸,父啊!”。对此,张大卫牧师指出:“当我们走在信仰之路时,往往会遇到的最大诱惑,就是怀疑‘上帝真的爱我吗?’耶稣也在极度的痛苦中,呼求‘阿爸,父啊!’借此为我们示范,在人性最害怕的时刻,也当完全倚靠天父。”因此,当死亡势力最为强烈笼罩时,我们也要像耶稣那样,对神的“美善”怀抱不变的信心,并且宣告“在你凡事都能”。
在这里还需要留意的一点是,耶稣的祷告并非将祷告视为一种“手段”,意图改变神的旨意;恰恰相反,他通过祷告“生出顺服”。耶稣祈求“若可行,请将这杯挪去”,但最终他仍然说出“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常常想藉祷告去‘改变神的计划’,然而耶稣所教导的祷告,是让‘神的计划来改变我’。这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所展现的祷告精髓。超越人的意愿、感情,直到最后对天父的完全顺服,这才是正确的祷告目标。”正因如此,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便成为历代基督徒在任何处境下仍能坚持走主之路的终极榜样。
但拥有软弱人性的门徒,却没能与耶稣一同进入这祷告之战。彼得沉睡,雅各和约翰也丝毫未能体会主的迫切。耶稣责备他们:“你们不能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可门徒依旧在不觉紧迫的状态里。张大卫牧师把他们比作“教会中人性之缩影”,说:“有些信徒在世人面前能显得大胆坚强,但一旦危机来临,他们往往第一个倒下或者逃走。耶稣那个时代是这样,如今也是这样。因此,我们更要透过客西马尼的祷告反观自己,避免像彼得那样自信满满地夸口,反倒要像耶稣一样在天父面前屈膝,将一切交托。”
接着,耶稣第三次祷告后,对门徒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够了,时候到了。”他坦然面对十字架的命运。等到兵丁前来捉拿耶稣时,门徒们皆四散逃跑。对此,张大卫牧师提醒:“无论作出多么强大的决心与意志,若不在圣灵里祷告并依靠神的大能,就很容易倒下。彼得曾自信满满地说‘即使与主同死也绝不否认’,但他却在最关键时刻作出了最令人羞愧的否认。然而耶稣早已知道彼得会跌倒,但仍爱他到底、挽回他。”这也意味,即便我们有失败和丑陋的时刻,主仍会赐下重新回转的恩典,这正是福音给人的盼望。
通过客西马尼祷告,耶稣在人性上克服了难以想象的“死亡之杯”,并以顺服父神的方式将之接受,而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具体地完成了这计划。张大卫牧师说:“耶稣的十字架若只是当作一个旁观的对象、或者只是被我们观赏,就毫无意义。我们必须与主同走那条十字架道路。这就是与基督同行,也是进入主所赐永生的通道。”换言之,耶稣在客西马尼展现的顺服之路,也当成为我们凭信心跟随的榜样。即使这条路看似孤独悲惨,但结局却是复活的荣耀。
至于《约翰福音》为何省略客西马尼祷告,张大卫牧师再次指出:“可能是因为约翰要更凸显耶稣把十字架当作荣耀的事实,所以编辑上略去了耶稣人性挣扎的部分。《约翰福音》透过第17章的离别祷告更加突出耶稣的‘王者’威严。而对观福音则专注于耶稣经历了何等人性的痛苦,以及他如何用祷告来克服这一切。二者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地,是从不同面向补充并呈现耶稣既是神子又是完全之人的丰满真理。”
张大卫牧师说:“当今信徒行走信仰之路,有时也会遇到‘客西马尼时刻’,看见红似汲沦溪水般的血腥现实,难免恐惧战兢,也会因无人理解我的痛苦而感到孤单。可耶稣已经先走了那条路,并为我们留下‘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的祷告典范。当我们接受这祷告为自己生命的祷告,便能知道与主同行之路虽有孤独,却终将超越孤独,抵达复活的喜乐。”正是因此,客西马尼与加略山虽然是痛苦最深重之处,却同时是神的大能与慈爱最为强烈彰显之地。
更进一步说,客西马尼事件不仅对门徒,也对所有现代基督徒具有“属灵镜子”的意义。若我们也身处其中,恐怕和门徒没什么两样,说不定就像马可一样只披着件麻布衣,然后落荒而逃。张大卫牧师指出,人类用意志或誓言来表明自己的信心,其极限其实相当明显:“即便像彼得那样宣称‘我绝不会抛弃你’,可若离开神的同在,不在祷告中保持警醒,一个小小的刺激就会让我们崩溃。所以信仰并不在于外表的坚强和自信,而在于是否通过祷告依靠神的能力,是否保持谦卑、承认自己的软弱。”这提醒我们:与其在外表上卖力,不如在内心里用谦卑与信心扎根。
在《马可福音》14章后半段,耶稣被捕并被带到大祭司面前受审,彼得正如耶稣所言那样三次否认主。当鸡叫响起,彼得想起主的话,痛哭流涕。对此,张大卫牧师提到人的悲惨与哭泣,并说道:“我们都会有失败、跌倒的时刻,但这并非终局。耶稣复活之后依然去寻找彼得,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羊’,恢复了他的使命。这就再一次让我们看见,耶稣从客西马尼祷告而决定走上的十字架之路,究竟蕴含多大的慈爱,以及他对罪人的包容。”
这也表明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与基督同行”,并非轻松的康庄大道,反而常常是孤独、难熬、充满泪水的路。然而正因为主已先踏上这条路,并且在这途中也接纳了门徒们所有的失败和软弱,因此即使我们也曾失败,却仍然可以重新被挽回。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的祷告,可谓“引领我们走向复活盼望的受难图像”。基督徒或许在世上会经历类似客西马尼的黑暗和忧愁,也时常必须孤独地面对试探,但只要我们带着祷告顺服天父的旨意,同样会迎来复活的晨曦。“十字架之后有复活”,这是对一切随主走苦难之路者的应许。
最后,张大卫牧师总结了客西马尼祷告对我们的重要启示:第一,耶稣也曾有人性上的恐惧和痛苦,我们也难免会面临同样的考验;第二,即使在这种恐惧和痛苦中,也要如耶稣一般呼喊“阿爸,父啊!”对神的慈爱和美善保持毫不动摇的信赖;第三,只有藉着祷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的顺服才能实现,所以务必要“警醒祷告”;第四,我们必须诚实地承认自己像门徒那般的软弱和逃避,但正是因为有主的恩典,我们才可以重新站起来;最后,客西马尼的祷告最终在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中达成圆满——十字架在人看来似乎是绝望,却透过复活展示了最终的盼望,而我们也将在这道路上更加成熟。
因此,客西马尼与加略山并非仅是两千年前巴勒斯坦的一段历史事件,而是当今每个基督徒生命中不断重演的属灵现实。张大卫牧师对此特别提出:“我们不要太轻易地去责怪门徒们。其实我们若身处其间,岂能保证会比他们更坚定?对此的思考,会让我们更谦卑、更悔改地来到主面前,承认我也可能背弃主或者逃跑。”由此,我们会发现,信仰并不是因自身的强大得以坚持,而是因为主永不放弃我们,并且当我们承认自己的软弱、仰赖他的恩典时,他就扶持我们。
同时,今日教会和信徒在面对种种危机与诱惑时,一方面可能像彼得和众门徒那样勉强支撑,但最终仍逃跑或失败;另一方面则是像耶稣那样,将一切悲伤和恐惧向天父倾诉,并向他宣告“愿你的旨意成就”。而后者才是真正“与基督同行”的实际图景。耶稣在客西马尼先行走过这条路,并且借由复活彰显,这条路并不会以绝望收场。当我们行走此路时,纵使人性的软弱与泪水难以避免,终究将会看见复活的能力和神国度的荣耀。
在这一切过程中,我们会重新认识“祷告”的价值。为什么耶稣在最艰难的时刻要带着门徒去祷告,并且渴望他们一起警醒祷告?张大卫牧师说:“祷告能深化人与神的关系,引导我们对神旨意的‘降服’。若放弃祷告,就意味着不承认神的主权,或说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处理问题,这实际上是骄傲的表现。所以耶稣从未放弃祷告,也嘱咐门徒要警醒祷告。”然而门徒不明白这一点,因而在耶稣被捕与钉十字架的过程中,完全没能发挥出任何属灵上的作用。然而复活之后,耶稣又向门徒显现,通过“祷告的功课”与“圣灵的运行”赋予他们传扬福音的使命,使他们在《使徒行传》中,借祷告和圣灵大能,成为初代教会复兴的主角。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即使我们看似充满热情、决心十足,但只要丢弃了祷告,也可能像彼得一样在最小的诱惑面前倒下。然而,若像客西马尼园中的主那样,带着泪水和呼喊到神面前,我们就能胜过任何要将我们击垮的试炼。张大卫牧师认为:“当下教会在世上地位渐失,信徒个人的信心缺乏内在力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失去了客西马尼式的祷告。客西马尼的祷告不仅带着迫切和火热,更蕴含着对神旨意的绝对顺从。如果缺少这样的祷告,我们和门徒没什么两样,只能昏睡或逃跑。”
因此,我们不应只在受难节或特别清晨祷告会等特定时期才去默想耶稣的苦难,而应在日常生活中,始终铭记客西马尼。让耶稣在十字架前无法逃避的那份抉择,在我们生活中也活灵活现。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圣洁的重复”——指的是,让历史上那一次客西马尼事件,今日也在我们内心不断重演。如此,即便我们像马可般带着尴尬的过去,也能得蒙恩典,成为见证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作者。纵使像彼得那样三次否认主,也仍能被呼召“你喂养我的羊”,在后来成为教会的柱石。
可见,《马可福音》所记载的客西马尼祷告,既是一幅彰显“舍己顺从神旨意”之信仰本质的最鲜明画面,也是在此处最能看清门徒的软弱与耶稣的慈爱相互对比。张大卫牧师所说的“与基督同行”,恰恰由这种客西马尼式的灵性而发。即便死亡阴影近在眼前,只要我们对“阿爸父”始终保持绝对信任和爱的关系,并且宣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就能在孤独且悲壮的处境中仍然不被击垮。因为耶稣已经先走过这条道路,并透过复活证明了这条道路通向永恒的胜利。每一个信仰基督的人,都必须把这种信心落实到行动里。
总结客西马尼事件时,张大卫牧师敦促每个人反思“我所想要逃避的那座十字架是什么?”“有没有我正在熟睡、却本应在神面前痛哭祈求的苦难?我是否像彼得那样口口声声说愿意为主牺牲,却实际上在昏睡或消磨时间?”透过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深地与耶稣在客西马尼祷告相遇,并在那相遇中,学会不再依赖人的力量或意志,而是将全人都交托给天父的旨意和大能。正如张大卫牧师常讲的:“信仰并非建基于我的决心,而是建基于上帝将独生子交付十字架的爱,以及耶稣甘心走到尽头的顺服之上。我们只不过是站立在那顺服的根基上。当我们在人生大小的客西马尼园时,也可以呼喊‘阿爸父’,并宣告‘尽管如此,我仍然信靠你’。”而这宣告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化“与基督同行”的关键。它并非表面浮华的宗教举动,而是夜深人静时带着泪水的祷告;正是在这样真实的祷告中,上帝更新我们的心灵,让借着耶稣已成就的救恩与生命大能,真实地彰显在我们身上。
因此,客西马尼园中耶稣的祷告、门徒的软弱,以及耶稣毅然走向十字架的顺服,一并让我们回想起主曾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张大卫牧师总结:“主是独自走过那条路。门徒或沉睡,或逃跑,或出卖,因此十字架之路本来就充满艰难。即便如此,耶稣依旧不退后,结果那条路的终点是复活和胜利。”这一讯息至今仍然有效,提醒所有蒙召成为门徒的人,都当聆听耶稣呼唤“跟我一起走吧”。对我们而言,就是要与那为世人舍命的主同行。
综而观之,透过客西马尼的祷告,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与基督同行”包含如下寓意:第一,承认自己的软弱,但带着软弱来到神面前;第二,当神的旨意与我们的意志相悖时,要相信天父的旨意比我的更美好、更正确;第三,若不警醒祷告,再强烈的决心与誓言也会瞬间崩塌;第四,即使我们跌倒,耶稣也不会撇下我们,正如他在复活后并没丢弃门徒,反而重新扶持他们;第五,虽然十字架象征了死亡,却同时蕴含复活的荣耀,眼前的苦难并非终局,只要我们凭信心坚持到底,就能看见那荣耀。
因此,默想客西马尼的祷告,便是呼唤我们不断自问:“我现在面对的混乱和苦难有什么意义?神借此要对我说什么?”主必在尽头给我们答案。如果我们眼前正有不想背、想逃避的十字架,那么要相信:那十字架背后,神早已预备了更大荣耀和复活的胜利。这就是“与基督同行”的最高境界,也是张大卫牧师反复传讲的福音真谛。因此,我们需要在客西马尼中痛哭祷告的耶稣面前“醒过来”,不再沉睡或逃跑,而是真正与主同行。
总的来说,客西马尼的祷告既充分展现了耶稣身为人所经历的软弱,也彰显了他对神完全顺从的神性悖论。同时,它强力宣告我们都要以“完全交托神旨意的祷告”来回应生命中的大小考验。张大卫牧师时常反复强调客西马尼灵性的关键,即“若想真的与主同行,就必须经历客西马尼的痛哭,也要背负十字架,并且坚定相信这条路最终通往荣耀”。当我们每日警醒祷告,把客西马尼再次带进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会亲身经历到,与基督同行原来是世上最蒙福的道路。纵使我们时常暴露出弱点和不足,耶稣依然如当初接纳门徒般,接纳今天的我们,并且叫我们在他的复活大能里重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