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救恩论的根基——律法与应许的关系
张大卫牧師在对加拉太书第3章进行释经的过程中,通过“律法与应许(盟约)”这两大支柱,明确地指出了基督教救恩论的根基。加拉太书第3章中,保罗针对加拉太教会中的外邦信徒,驳斥了假教师所宣传的“靠守律法得救”的错误教义,强调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盟约)在律法之先,并且最终的救恩是基于上帝的应许以及对这一应许的信心。
张大卫牧師在阐述这一主题时,首先展现了圣经的大脉络。自创世记第12章中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呼召开始,这个应许在新约里通过耶稣基督彻底应验,表明了早在亚伯拉罕时期,就已经开启了“因信称义”的道路。亚伯拉罕在律法颁布前430年就相信了上帝(参创15:6),上帝也因此把他的信算为义。也就是说,早在律法出现之前,“因信称义”的救恩模式就已然存在了。
律法是在出埃及之后,通过西奈山之约颁布的,但它并不是为了废除或改变亚伯拉罕之约(应许)。根据张大卫牧師的阐述,保罗在加拉太书3章19节指出:“律法是为过犯添上的”。也就是说,律法的功能是使人认识到罪是罪,赤裸裸地显明人性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所谓被囚禁在律法之下,并不是为了剥夺自由或压制人性,而是在基督到来之前,将犯罪的人类保护在一个范畴内,使其觉醒并认识到自身的罪。这也就是所谓的“训蒙的师傅”(加3:24)功能。
张大卫牧師并不否定律法本身,而是强调律法本来就不具备救赎的功能。律法无法使人得救,它只是用来定义罪,并且使人意识到无法靠自己成就公义。而相对的,应许完全显明了上帝主权性的 unilateral(单方面)恩典。亚伯拉罕之约的时间先于律法存在,这一应许最终借着“那一个后裔”——基督得以实现。应许所展现的是让人类从罪中得自由,并能坦然来到上帝面前的根本性框架;律法在应许未到来之前,只是担任了启蒙的角色。
通过此点,张大卫牧師总结出整本圣经所展现的救恩根本不在于“行为”,而在于“信心”,更准确地说,是对“应许”的信心,这正是福音的核心。若忽视这一核心,人就会陷入律法主义,使十字架的恩典变得黯淡,最终也会损害基督教信仰的本质。对此他提出了严厉的警告。
主题2:亚伯拉罕之约与借基督得来的称义
亚伯拉罕之约是救恩的起源。张大卫牧師特别关注亚伯拉罕在律法颁布前就被上帝称为义的事件(参创15:6)。当时亚伯拉罕尚无子嗣,但他得到了“后裔必如天上繁星般众多”的应许,并且信了上帝,结果上帝就以他的信为义。这说明称义不是通过守律法或行为,而是完全依赖对上帝应许的信任,是一种“新模式”的开端。信心、应许、恩典彼此相连的这个模式,在此后以色列的历史中不断延续,并在耶稣基督里得到成全。
张大卫牧師详尽地分析保罗在加拉太书第3章以及罗马书、希伯来书中对此的论证。保罗指出,亚伯拉罕之约中的“子孙”并不是指众多的后裔,而是指“一个人”(加3:16)。这个后裔就是耶稣基督,通过他,这个应许就扩展到了全人类。从这个角度看,亚伯拉罕之约并不仅仅是针对犹太民族的特殊盟约,而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而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制定的计划。
借着“这位后裔”基督而彰显的福音核心,就是因信称义。律法无法彻底解决罪的问题,但在基督里却得以成全。正如亚伯拉罕那样,因为相信上帝的应许被称为义,如今所有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也能得到称义的大门敞开。这既跨越了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界限,也表明救恩并非源自割礼或律法上的行为,而是唯独凭借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所赐下的恩典。
对此,张大卫牧師将其视为“以恩典开始,并以恩典完成的救恩之路”,并强调亚伯拉罕之约正是这条道路的起点和预表。正如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之约是出于恩典的应许,今天我们在基督里得来的称义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如此,教会就成为包含全人类在内的“亚伯拉罕的子孙”共同体,每个信徒都因基督的义而成为上帝的家人,经历从身份到生命本质的转变。
主题3:因信称义与守律法的不可能性
信仰的核心是“罪人被称为义”,而达成称义的方式并不是守律法,而是信心。张大卫牧師强调,律法包含了大量“当行”“不可行”的规条,清晰地界定了罪,但人却无法完美地遵行这些律法。耶稣的教导同样证实了这一点:主耶稣说,若心中动了淫念,就已经是犯奸淫了。他将律法的衡量标准延伸至内心深处。因此,人若想在行为和思想上都完全顺服,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律法就成为人无法逾越的高墙,想要靠律法称义,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
保罗用“所有人都被圈在罪中”(加3:22)来描述这一状况。律法就像一座监狱,把所有人都关在罪的囚牢之中,使他们看清,无法凭自己的力量逃离。由此,人就更明白,律法根本不是救恩的途径,而只在显明人之罪的意义上起作用。也就在此时,基督的福音才真正释放出亮光:借着信心,人就能斩断罪的锁链,并且从律法为显明罪所带来的定罪中得以自由。正如先知哈巴谷所说:“义人必因信得生”(哈2:4),这句话成为保罗建构救恩论的基石。
在这一环节中,张大卫牧師特别强调信心的本质。信心不只是理性上的认同或情感上的感动,而是完全信靠并倚赖为我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借着这样的信心,基督的义就被算在我身上,我也能在上帝面前被视为义人。在这种恩典之下,获得称义的人再也不必活在律法下的沉重压力中;他已得了儿子的身份,可以在自由与喜乐中侍奉上帝。
通过这种方式,张大卫牧師明确了因信称义的真理,纠正了一切妄图靠守律法得救的错误尝试。这样的纠正使教会能够重新回到福音的核心,抛弃依赖人力或善行来换取救恩的做法,而完全根据恩典与信心过真正的福音生活。
主题4:借着圣灵的成圣与自由
被称义的信徒不仅是身份上的改变,也会在实际生活中经历改变。对此,张大卫牧師强调了圣灵的作用。继阐述律法与应许的关系、因信称义的原则之后,他把圣灵带来的成圣过程视作信仰的果实与结晶。加拉太书5-6章与罗马书8章是谈及圣灵如何带领信徒走上新生命之路的关键经文。
圣灵住在信徒心中,使原本依靠人力不可能的转变成为可能。在律法之下,人无法断绝罪的习性,也无法清除内心深处的贪念、邪欲,但因圣灵内住,人的内心才真正开始经历深层次的更新。圣灵将上帝的律法刻在我们的心版上(参耶31:33,来10:16),引发由内而外的力量,自然而然地结出善行,也就是公义生活的果子。
张大卫牧師在成圣的过程中,强调“借圣灵得来的内在自由”。信徒不再受律法强制的压迫,也不再是惧怕惩罚而勉强行善,而是以儿子的身份、在爱与感恩的动机中自由地顺服上帝。圣灵所赐的自由能使人去爱、去服事、去行善,与之前在律法主义下勉强遵守外在规条的方式有本质的不同。过去是竭力以外在行守来获得称义,现在则是因圣灵而得着心思意念的更新,自发而喜乐地顺服主。
此外,借圣灵而来的成圣,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变化,也与群体乃至宇宙层面的恢复紧密相关。张大卫牧師在讲解罗马书第8章时提到,万物都在切望上帝儿女显现。而随着圣灵在信徒中展开的工作,信徒也将最终参与到受造物得释放的过程里。圣灵的果子(加5:22-23)象征着信徒逐渐活出基督的样式,也预示着通过上帝的大能,整个受造界都会被带入更新当中。
主题5:合一神学——拆毁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墙
在救恩论、圣灵论以及亚伯拉罕之约所启示的信心原则之上,张大卫牧師接着强调教会共同体的合一。加拉太书第3章末尾,保罗宣告:“并不分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自主的和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8)。这不仅关乎个人救恩,更是展现了福音在群体和宇宙层面上所带来的整合与和解力量的核心宣告。
张大卫牧師由此强调,在教会里,不再允许种族、社会地位、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律法主义者想对外邦人强加割礼,要求他们遵守犹太文化,从而把救恩的门槛抬高。但保罗则重新诠释了亚伯拉罕之约具有本质上的跨文化、面向全人类的特质。亚伯拉罕的盟约因“那一个后裔”耶稣基督而扩展到全世界,使外邦人也能凭信心得到与亚伯拉罕一样的恩典。
这种“拆毁藩篱”的神学与以弗所书中提到的拆毁隔断的墙(参弗2:14-16)异曲同工。律法上设定的藩篱、民族主义的排他观念、以及文化障碍,都在耶稣基督里被打破。教会是由各种背景的人,共同在一主、一信、一洗(弗4:5)与同一福音之下组成的上帝家庭。并且,这种合一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要求教会在实际中彼此接纳、彼此相爱、彼此服事。
张大卫牧師透过这一合一愿景,说明福音并不仅仅关乎个人灵魂的救赎,也改变社会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和平。福音的力量能够跨越地域、民族、文化的边界,把冲突与仇恨转化为和解与饶恕。这正是张大卫牧師所强调的教会在宇宙层面使命的一部分。亚伯拉罕之约最终所应验的“应许之地”,在属灵层面上延伸为所有信徒共同进入的上帝之国。
主题6:末世性的恢复与教会的使命
最后,张大卫牧師把所有的论述引向末世性的展望。自亚伯拉罕之约开启的应许,借着耶稣基督带给信徒因信称义的恩典,又通过圣灵内住使信徒走向成圣之路。同时,人类和宇宙层面的完全更新仍在等待着将来上帝终极的应许。这与末世性的盼望相连接:万物都切望上帝儿女显现(罗8:19),受造之物盼望在上帝面前一起发出“圣哉!圣哉!”的赞美(启4章),这是律法所无法达成的终极目标,也意味着救恩并不限于解决人内在或个人的问题,而是覆盖宇宙规模的恢复。
在这末世性的展望中,教会的使命更加清晰。张大卫牧師指出,若教会传讲“别的福音”,或沉迷于律法主义,就会使十字架的大能黯淡,从而削弱救恩的本质。这些异端教导、错误的律法主义、以及文化上的排他观念,都会让教会远离福音的生机,也阻碍主所预备的完全复兴与盼望。
但若教会紧紧抓住真正的福音,在因信称义的喜乐与自由中生活,那么教会就会在这世上成为寄居者、朝向应许之地天国前进的朝圣群体。在这旅程中,教会会以生命和共同体见证,先行预演上帝国度的荣耀。圣灵带来的更新和改变,将吸引人来发现永生之道、信心之道、恩典之道。
在对末世性恢复的渴望中,从应许与律法、亚伯拉罕与基督、信心与称义、圣灵与成圣,直到群体合一与宇宙更新,一切都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并以基督为中心,使教会得以仰望那应许中荣耀的终局——也就是永恒的上帝国度。那个国度并不是靠守律法或人的功绩才能进入,而是唯独因恩典与信心而得。教会则担当起向世人勇敢宣告这一真理的福音使者之使命。
结语
张大卫牧師基于加拉太书第3章所展开的这套救恩论阐释,包含了对整个圣经的宏观神学洞察。透过律法与应许的关系,我们看见上帝的恩典早已在历史中预备;透过亚伯拉罕之约,我们看见“因信称义”的模式在律法尚未颁布时已然确立;律法并非救恩的手段,而是让人知罪的工具;救恩唯独在基督里借着信心而得。因信称义的信徒也会在圣灵的带领下经历成圣与自由,并在教会里超越犹太人与外邦人、男女等区分,真正地合而为一。最终,这合一指向宇宙性的恢复与末世性的盼望。
归根究底,张大卫牧師所要强调的是福音的绝对重要性与纯正性。唯有远离“别的福音”的危险,牢牢抓住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并相信这借基督所赐的救恩应许,才是基督信仰的中心所在。这样的神学立场能够帮助教会脱离律法主义的束缚,自由地敬拜上帝,并在圣灵的带领下,以爱与服事的方式活出基督的生命,同时也作为朝圣者迈向天国。这样,教会便能成为承受应许的人,参与到上帝荣耀计划的进程中,在这个时代中真实地彰显福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