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牧师——“丰盛得胜”


1. 上帝的定、理以及救恩的确信

在讲解罗马书第8章时,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人与生俱来的不安与局限会被超越,并且我们可以在上帝的绝对主权之下,拥有对救恩的坚固确信。该章从第28节到第30节,保罗宣告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得益处。”人在生活中会面对对未来的未知和不安:有时我们以为是好事的,最终可能酿成不好的结果;看似对自己不利的,可能又会意外带来巨大的益处。面对这种人性固有的局限与不确定,保罗却将之放在“上帝使万事互相效力、成就善工”的护理当中来诠释。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节经文时,特别嘱咐大家要注意“爱上帝的人”这一表达的核心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各种缺乏和软弱,但只要我们在“爱上帝的人”这个身份和关系里,上帝就会像拼凑马赛克一样,将所有碎片契合在一起,成就善工。正如马赛克需要无数的小碎片拼接后才能显现整体图画,上帝子民各自不同的境遇、缺憾,以及种种局限,最终都会在上帝的计划里协同运作,带来美善的结局。而且这不仅限于个人的呼召,也在教会群体当中同样得到印证——“互相效力”成就善事。

保罗自己对此有着非常切身的体验:他起初猛烈地迫害相信耶稣基督的群体,然而途中被扭转,反而成为最火热的传道者,出现了任何人都意料不到的奇妙反转,并大大促进了初期教会在世界各地撒播福音。对保罗而言,没有任何敌对势力能够从根本上倾覆那些上帝所爱的群体,这正是他在罗马书第8章里极力强调的要点。

在罗马书8章28节,“互相效力而得益处”这一短语,暗含着上帝的预定和护理。所谓预定(predestination),乃是指上帝在万事之前已作出决定;而护理(providence)则来自拉丁文“pro”加“videre”,表示“预先看见、并按此引导”的神圣经纶。它意味着我们每一时刻、每段历史都已然置于上帝的大图画之内。张大卫牧师称之为“上帝的主权性(sovereignty)”,并提醒我们,这在基督教历史上引发过无数争论与讨论。

事实上,这教义是加尔文“预定论”,特别是“双重预定论”(double predestination)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其区分“被拣选者”和“被遗弃者”,这一学说曾引发激烈的反对与争论。然而,加尔文想强调的核心并不是使人陷入纷争,而是让人认识到“在上帝绝对的统治与爱之中,信徒所享有的那奇妙恩典与确信”。在加尔文所处的时代及其后,人们逐渐倾向于理性主义与合理主义,出现了“上帝创造宇宙后便不再干涉”的“理神论(Deism)”。这种思想否定了上帝与人之间活生生的关系,只想用人的理性去解释世界。加尔文因此极力宣扬“上帝的绝对主权”,要证明上帝并非只在宇宙彼端,而是切实地介入我们的历史与世界,甚至连一只小麻雀的生死都在祂掌管中。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里也基于同样的前提,宣告:上帝所爱的群体所经历的一切,最终必在祂绝对的统治下成就美善。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解释说,“教会”正是这样一群“被召的人”的团体。教会在希腊原文里有“called out”的含义,即从世俗中被上帝按祂的旨意拣选、呼召出来的会众。因此,教会并非仅指某种组织结构或行政体系,而是指一群“爱上帝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信并顺服上帝的神圣主权与护理,彼此照顾并携手同行的属灵共同体。回头看罗马书8章28节那句话,“爱上帝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紧接着便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他们得益处”的壮丽结论。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各自的不足、软弱,哪怕是人生如同碎片,被全能的上帝之手所拾起时,终会拼接成一幅绝美的艺术品。

继续看29节和30节,保罗更清晰地谈到了上帝的预知(豫知)与预定(豫定)。经文说:“因为祂所预先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这便是教会的圣徒们所走过的救恩阶段和旅程。若作简要概括,即“预知—预定—呼召(召唤)—称义—得荣耀”的连续过程;也可以从称义、成圣、得荣耀的角度来划分。对此,张大卫牧师特别指出,保罗所说的“预知预定论”并不是在宣扬某种盲目的宿命论,反倒是强调了“恩典的绝对性”。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够拥有信心,完全是因为上帝的恩典先行临到;我们若领悟到这“先行的恩典”这一事实,就抓住了理解“救恩次序”(ordo salutis)的钥匙。

保罗本人就是最深刻的见证:他曾参与用石头打死司提反,是迫害教会的恶徒;但上帝却拣选了他,使他摇身一变成为热忱传扬基督的使徒。这让他心中常常思索:“为何偏偏拣选了这样的我?”尽管他也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罪疚感,但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恶行与不足,早已在上帝的预知与预定之中;并且上帝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仍然接纳他。这令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中对上帝的恩典发出热烈的颂赞:“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保罗本人就是活生生的见证。

上帝通过预知和预定拯救祂所爱的人,并不只停留在“得救”这一步,还要使我们“效法祂儿子的形象”。这正是29节的重点。我们的目标是越来越像耶稣基督,并以祂为“长子(长兄)”,成为能与祂并肩的众多弟兄姐妹。保罗称其为“更伟大的救恩目的”——并不仅仅是罪得赦免或免于审判,而是作上帝的儿女,在属灵生命里不断成长、迈向完全,最终在品格与生命上更加像基督。

30节里,“又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保罗对救恩步骤的坚信又一次得到庄严的彰显。既然上帝已预先知道、预先定意,并在呼召、称义之后领人进入荣耀,这份神圣护理怎会被动摇?保罗的回答毫不妥协:绝对不会被动摇。张大卫牧师也说,这是基督信仰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内心平安与确据的基石所在。有人或许会误用“被拣选”这事实,变成自负或用来论断他人的理由;但保罗真正想要表达的却不是骄傲的借口,而是“无资格之人所蒙的极大慈爱”,让信徒在敬拜和感恩中更加喜乐。更何况,这爱是何等强烈,以至于保罗在后文大声疾呼:“若上帝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

在31节,保罗说:“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里的“这样”就是指:上帝预先知道、预先定意、召人来、称人为义,并最终带人进入荣耀的全过程。人的理性或世上的任何势力,能否否定或使这一过程无效?保罗极力强调:绝无可能!紧接着的“若上帝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宛如一首赞美诗的宣言,更是对救恩牢不可破的稳固性的强烈确认。既然我们已蒙救恩,又在这恩典之中,就没有任何别的权势能撼动它。接下来,保罗又援引诗篇的告白:“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诗篇27篇)以及“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上帝”(诗篇62篇)等等,来印证这一真理。

在讲解这一段经文时,张大卫牧师并不否认人会继续犯罪、跌倒的现实。我们不能把“得救”误以为从此再无罪性存在。然而,他强调:即便我们因不信、疑惑、或犯罪而踉跄时,将我们扶起的并非我们自己的努力或功德,而是“上帝的预定与护理,以及从不转移的爱”。我们作为罪人常常会问:“我真的得救了吗?”“我这么软弱是不是已经被弃绝了?”但保罗的反问是:“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既然上帝亲自称人无罪,谁又有资格来定罪?

在32节,“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这话使我们联想到创世记22章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场景,但在上帝这边所彰显的爱与牺牲却远远超过亚伯拉罕的考验。亚伯拉罕尚且凭信心献上以撒,而全能的上帝竟然将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以此拯救罪人。正因这样,我们的救恩才成为可能。因此保罗说:“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这充分见证了上帝的怜悯和慈爱毫无尽头。

张大卫牧师在解释“上帝的爱”时,常以32节为核心来再次强调: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撼动我们的救恩。人最大的危机是死亡,但耶稣基督已经胜过了死亡的权势,并且如今仍在上帝的右边替我们代求。所以,信徒就是穿戴主爱的人,即便面临外在的逼迫或内在的罪疚,也不会真正被定罪或废弃。因为最终能控告我们的只剩那位上帝本身,而祂却已宣告我们为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一切控告都不再有效。33节、34节用“谁能控告呢”“谁能定罪呢”反复强调,而后又接上耶稣基督在上帝右边为我们代求的画面,将这一真理推至巅峰。

在《使徒信经》里,我们也宣告“被埋葬,第三日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的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这与罗马书8章34节完全对应。那位有权审判生死的主,却正在不断为我们代求、辩护,这里所蕴含的安慰再大不过了。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就是得救之人的稳固根基,使我们不再沉溺于疑惑和恐惧。

就这样,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里所宣告的救恩,建立在上帝的预知与预定之上;从呼召到称义,再到最终的得荣耀,这个神圣护理紧密相连,“谁能敌挡、谁能控告、谁能定罪”的连珠发问,使信徒可以毫不动摇地持守到底。耶稣基督不仅死了,而且复活了,如今坐在上帝的右边仍在为我们辩护。有了这一信息,我们就能够从救恩的不稳定感中走出来,稳稳地站在“确信”这一坚固磐石之上。

张大卫牧师在总结罗马书8章时,再次强调:上帝拣选我们的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这并非单纯的教理知识,而应该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安慰和力量。若我们像加尔文时代的理神论者,或当今追逐世俗主义、唯科学主义的人那样,仅把上帝看成远方的造物主或某种智能原理,那么信仰便在霎那间失去其生命力。可保罗却因为坚信“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以及“谁能敌挡我们呢”的宣告,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能够转化生命的确信。正因为有这样的把握,保罗才能在8章末了发出“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的呐喊。


2. 因“的主”而活出“丰盛得的生命

在阐释罗马书8章后半段时,张大卫牧师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这句保罗的话,堪称最美的信仰告白之一。第35节里,保罗列举了信徒可能遭遇的各种艰难: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共七种,皆是当时基督徒可能面临的极端处境。确实,在保罗所处的罗马时代,基督徒正遭受迫害与压力,连生存本身都受到威胁。饥馑、衣食无着,以及被处决的恐怖阴影无时不在。那么,教会和信徒是否就该因此惧怕、绝望、倒下?保罗的回答异常明确:“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第37节)。”

“得胜有余”并不是指苦苦支撑到最后一刻才艰难存活,而是指因上帝的爱太过坚固,即便狂风骤雨般的苦难袭来,“终极的胜利”也绝不会改变。这份胜利指向最终的救恩与上帝国度的荣耀,是保罗无比坚信的事实。约翰福音16章33节,耶稣也曾说“我已经胜了世界”,保罗相信我们同样要走这条道路;虽在世上遭遇患难,却仍将与基督的胜利相连。张大卫牧师称罗马书8章37节为“卑微渺小的人因在全能者怀中,得以如此昂首告白”的伟大宣言。就好比地位卑微的人牵着至高君王的手同行,即便跌倒也能重新站立。

保罗在38-39节进一步将这一思想推向高潮:“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深处的,或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之前列举了七种苦难,这里则出现了九种以上的潜在对立面:死亡、生命、天使、掌权者、现在、将来、有能者、高处、深处等,涵盖了空间与时间、灵界与物质界、乃至宇宙秩序。即便它们看上去多么强大,也无法撼动“在基督耶稣里上帝的爱”。

有的解经家认为,“高处”(ὕψωμα)和“深处”(βάθος)或许还涵盖了当时盛行的占星术世界观,人们相信星辰位置与运行决定人的命运。但保罗将这种“星辰宿命”也否定:再怎么宣称受星象左右,也比不上“在基督耶稣里上帝的爱”。张大卫牧师指出,如今的我们也可能在科学数据、环境因素、个人经历等的影响下,自认“人无法抗拒命运”,但保罗却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宣告:上帝拣选我们,并牺牲独生子耶稣基督所彰显的爱,加上复活、升天、圣灵内住以及现今不间断的代求,都保证了这种爱绝不会被任何受造物截断。

更进一步,“现在的事、将来的事”也让我们超越对时间未知的惧怕。人会因过去的罪或失败而失落,或因未来的不确定而恐慌,但保罗告诉我们,现在与将来都在基督里被紧紧抓住。因此,信徒并不必被恐惧所支配,反而能带着“已经赢得胜利”的心态去面对。就像一场结局已定胜负的比赛,也许过程仍会有痛苦和艰难,但最终必然是胜利的终局。张大卫牧师将此与“圣徒的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连结:一次得救的人,因处在上帝绝对的爱中,将被引导并保守到底,不会在终极意义上被弃绝。人固然会在中途犯错、软弱,但并不会因此错失最终的救恩。

罗马书第8章之所以带给我们如此确据,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或意志近乎完美,而是基于上帝已经拣选、召唤、称义,也必使我们得荣耀——祂为成就这计划,差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舍身流血并复活,如今还在天上为我们代求;同时,圣灵也在我们里面以说不出来的叹息帮助我们,塑造我们走向圣洁。正因如此,保罗才能够大声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张大卫牧师在这里特别提醒,要留意“靠着爱我们的主(或爱我们的那一位)”这句话。整段经文都在强调,从救恩的起点到过程与完成,都仰赖“那一位爱我们者”。即使遭逢患难、痛苦,甚至死亡,“爱我们的主”也绝不是袖手旁观,因此我们才能“得胜有余”。从这个角度来说,圣徒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并非没有苦难;相反,苦难往往不可避免,但正是在苦难当中,我们对上帝之爱的体察才会更深。福音书中耶稣教导和示范给门徒的生活如此,使徒行传中教会所走过的道路也是如此——逼迫、饥荒、不安与危险接踵而至,但教会仍持续成长,福音依旧广泛传播。

时至今日,对我们亦然。信耶稣并非选择了一条轻松的道路,或许会因不随波逐流,抵制不义,而遭到排斥与非难。有些人可能真的会经历饥饿或赤贫,也有人会在家庭或所在群体中受逼迫,甚至在某些地方还面临生命威胁。保罗提到的苦难场景,直到现在对部分基督徒都并非遥远的故事。当这些情形出现,我们难免会因自觉“自己力量不足”而灰心丧气,可保罗却反其道而行之,信心满怀地宣告“没有任何事物能使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

第36节引用了诗篇44篇22节:“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这形容了初代教会面对随时可能殉道的残酷现实。然而,保罗依旧在37节以“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作总结。他的目光早已跨越死亡,看向复活的盼望与上帝国度的最后胜利。张大卫牧师劝勉我们:当信心软弱时,务必再默想8章37节的经文,提醒自己“眼前的患难并不是我的全部结局”。

在38-39节,保罗列举更多对立面,以显示当时罗马帝国的迫害或灵界的挑战是多么严峻,同时也用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宣告:即便它们势力庞大,也不能破坏上帝的爱。死亡、生命、天使、掌权的、有能的,以及现在、将来、高处、深处、任何其他受造物,都只是“受造之物”,在创造主上帝面前无能为力。人所面临的最深恐惧是死亡,人所惧怕的最大权势是世上的统治者,就算再神秘浩瀚的宇宙也仍旧在上帝主权之内。既然上帝通过爱子舍命与复活来担保的“在基督耶稣里的爱”已然立定,怎会被这些“受造之物”摧毁?保罗的回答依旧是坚决的“不可能”。

张大卫牧师最后总结这一信息时,强调:从上帝呼召我们做祂儿女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进到祂荣耀的宝座,都在持续的神圣经纶之下。无论我们处在何种软弱与环境,救恩绝非中途而废,而是必被带到最终的荣耀。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常被问到:“你真的相信这一切吗?”正如保罗在罗马书7~8章所言,我们虽在“罪的律”和“圣灵的生命之律”之间争战,时而会跌倒,但每次都要回到十字架的恩典、圣灵的能力和耶稣基督的代求之中。正是在这一切当中,“谁能控告我们?谁能定罪我们?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才一次次在我们心里回荡。

罗马书第8章的后半部,正面回应了信徒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威胁与挑战,以及人性内部的疑虑:上帝已经得胜,并且用祂的爱紧紧抓住我们,所以任何势力都无法真正阻挡。故此,基督徒在日常生活里,乃至生命末了之时,也能在对上帝爱的笃定里得享平安。这是历代信心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保罗在罗马书8章用满腔热忱传达的终极信息。

张大卫牧师看到这一结论时,提醒说:我们的信仰绝不应停留在“只在好日子里享福”的肤浅层面。即使不遭逼迫,人生仍背负着沉重的担子,与罪的争战也永不停止。但在这仿佛旷野的生命中,我们是否确信“主已经为我们预备了美好善终”?这是圣徒真实的自我价值与属灵力量之所在。因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惜,为我们舍了”的这份大爱,才是我们能与恐惧交战的最大根源。此爱之坚定无疑,也正是罗马书8章39节所说“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上帝之爱是任何都无法隔绝的”这一深邃思考与告白。

罗马书8章到此结束,但当时在罗马的基督徒,以及今天的我们,都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经历这些真理。教会内部有时会出现矛盾,外部环境或社会思潮与权力也可能带来痛苦考验。身体疾病或经济危机等现实难题也会接踵而至。每逢如此,就要想起保罗那些连珠炮般的反问:“谁能定罪我们?谁能隔绝我们?谁能抵挡我们?”既然有十字架、复活、有圣灵同在、又有上帝荣耀的应许,究竟还有什么能摧毁这份爱呢?张大卫牧师让我们再回顾罗马书8章18节保罗所言:“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和我们如今所受的苦楚相比,是不足介意的。”只要我们活在这爱里,人生的方向与终局就不会因此改变。

结论只有一个:因“爱我们的主”之故,我们可以“得胜有余”。无论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或刀剑,都无法让我们的信心在终极意义上被摧毁。尽管在当下,我们可能真切感受到痛苦与考验,但上帝站在我们这一边,基督在祂的右边代求,圣灵在我们心里用说不出的叹息祈求——这些事实从未改变,亦不会被削弱。正是因为这份爱,有时苦难反倒成为深度经历恩典的契机,软弱能变为刚强,死亡终究化作永生的门扉。罗马书8章28-39节的经文,自始至终彰显了救恩的确据、上帝“预知预定”的恩典、“圣徒的坚忍”,以及与祂永不隔绝的坚固之约。

在结束对罗马书第8章的讲道时,张大卫牧师再次提到“互相效力,成就善工”这一关键词。我们的生命中或许交织着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可对“爱上帝、按祂旨意被召的人”而言,这一切都将在超越性的视角下,拼成瑰丽的马赛克。或许我们现在还看不清全貌,但最终必与“效法祂儿子的形象,并使祂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的上帝宏伟计划相合。而能够成就这一切的力量,完完全全来自那位“爱我们”的主,任何世上的权势都无法将其摧毁。纵然从世俗角度看,这条路荆棘丛生、时有绝望,但基督徒却能因“上帝的绝对主权”而生发盼望,并在现实中经历福音的大能,且始终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的上帝之爱”中存心感恩,满怀盼望地生活。罗马书8章28-39节,正是如此辉煌地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奥秘与福分。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