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永恒的爱 — 张大卫牧师


1. 圣灵里享受的自由

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保罗使徒《罗马书》第八章,可以说是整本圣经中对福音精髓最美、最宏大地展现的章节,也是理解福音的关键钥匙。尤其是《罗马书》第八章,作为“基督徒在圣灵里所享的自由与喜悦的生活”的代表性经文,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段经文充分显示了那些从罪与死的权势中获得解脱的圣徒,能享有何等大的喜乐与盼望。

首先需要留意的是,现代的圣经虽然有章节的划分,但在原初的经文中并没有这些区分。因此,如果我们不将《罗马书》第七章与第八章分开看,而是把它们视作连续的信息,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内在的冲突,以及重生之人的属灵自由。《罗马书》七章23-24节所展现的,正是已经得救的人仍然会经历的内在分裂与痛苦的现实:

“但我在肢体中另有个律,与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服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罗7:23)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

关于这段经文,张大卫牧师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得救、罪已得赦免,却仍因属肉体的问题而感到挣扎。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得救(称义),但同时也处于成圣的进行过程中,所以在“已经”与“尚未”之间所产生的深刻内在矛盾无法避免。保罗在第七章吐露了这样的痛苦后,终于在《罗马书》第八章宣告了在圣灵里所享有的释放与喜悦。

《罗马书》第八章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在圣灵里的生活”。通观第八章保罗的信息,他详尽阐释了:得救的圣徒如何能够脱离罪与死的权势,并自由地生活;以及这种自由会带来何等欢欣与能力。张大卫牧师称之为“像比作酒的圣灵所带来的醉人之生活”。这就像水变成酒一样,暗示我们的人生在圣灵的工作下会发生全方位的改变;就如已经变成酒的水绝不可能再回到水的形态,同样,得救的圣徒已经摆脱了原罪的统治,正走向荣耀之中。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原罪已经被赦免,但我们里面仍旧存在“习惯性的罪”或“自犯之罪”。张大卫牧师以“水已经变成酒,但如果夹杂了水,又会变得淡而无味”来比喻这一点。即便我们在圣灵里重生、被分别为圣,但过去罪性的习惯仍会不断运作,因此在成圣的历程中,必须要不断洗涤并除去这些罪的残留。

在这里,人们常常会混淆《耶利米书》2章22节与《以赛亚书》1章18节之间的张力。耶利米先知说:“你虽然用碱、多用肥皂洗濯,你的罪孽仍在我面前显出(耶2:22)”,而以赛亚先知宣告:“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赛1:18)”。张大卫牧师解释道:“这两种预言并不矛盾,只是强调人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彻底洗净罪,唯有基督代赎之恩才能使我们在上帝面前完全被洁净。”这正是救恩论的核心真理。

要更具体地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区分“原罪”与“自犯之罪”。在《罗马书》第五章,保罗说明了始于亚当的普遍性、连带性的罪的问题,如何因耶稣基督的救赎而被切断。这就是“原罪得赦免”,或称“称义(Justification)”所带来的“身份地位的转变”。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个身份的转变带给我们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不再受“死亡权势”的辖制,因为耶稣基督已经废除了它;所以对于真正信主并重生的人来说,所谓“七大咒诅”等命运性惩罚也不再起任何作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与罪的争战中就彻底得到解放。因为我们里面仍存有“习惯性的罪”,也就是自犯之罪,它时常阻碍我们。对此,张大卫牧师借用“正规战虽已结束,但仍有扫荡战要继续进行”来比喻。十字架与复活已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日常的小争战仍在持续。虽然这些小争战的结果已定,但若我们在“扫荡战”上松懈,那些残余势力就会再次困扰我们,并妨碍我们走成圣的道路。

因此,我们需要回想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为门徒洗脚的场景(约13章)。即便全身已经洁净,行走途中沾染到脚上的尘土仍需洗净。同样,已经得救的人在日常中仍会犯罪,需要持续清洗自己的脚。张大卫牧师将这看作“在圣灵里进行自我省察与悔改”的过程。这样的成圣训练并不会动摇我们已获的称义确信,反而是使之更加稳固的恩典途径。

所以我们对罪的态度要同时兼具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督已经得胜了那场大仗”的胜利视角。其二是“不可以忽视剩余的‘扫荡战’”的谨慎。张大卫牧师在神学研究和现实信仰生活方面都警告说,若对罪只持单一视角,很容易滑向极端:要么错以为“罪已完全清除,可以随意放纵”;要么相反,因“我们里面还有罪”而沮丧,质疑救恩的确据。我们必须警惕这两种极端。

在这种平衡的认知中,《罗马书》第八章给我们的第一个核心信息就是:“在圣灵里的完全自由与喜悦,是真实可经历的现实。”保罗宣告,凡在耶稣基督里的,就不被定罪;赐生命的圣灵的律已经在基督里释放了我们,使我们脱离罪与死的律(罗8:1-2)。在此,我们看到因法律地位改变而带来的真实自由,值得我们信赖。

张大卫牧师透过《罗马书》八章14-17节强调,这种自由绝非抽象概念,而是“在圣灵里”做神儿女,与天父亲密相交时所体验到的具体喜乐与荣耀。我们这群儿女既是神的后嗣、又与基督同作后嗣,因此即便在世上遭遇苦难,也知道那苦难与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无法相比。对这真理的领受并不仅止于头脑,更是圣灵在我们内里亲自见证的确据。

接下来,从第18节到第30节讲到“宇宙性的复兴”与“活人的复活”,将这份自由从个人、灵魂层面延伸至整个受造世界。所有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正因为它们也要因神儿女的荣耀显现而一同得恢复(罗8:19-22)。在这里,保罗呈现了一个包括全人类在内的宇宙再造异象。张大卫牧师对此表示:“在圣灵里先尝到新天新地的圣徒,他们所享的自由不仅仅带来内在的平安,更成为改变历史的推动力。”

张大卫牧师将这一点与《创世记》第九章挪亚的故事联系起来,指出挪亚在洪水审判之后踏上新地(也可比作新天新地),种植葡萄并酿酒,享受了自由与喜悦。挪亚因酒而赤身露体,这与伊甸园犯罪前的亚当、夏娃赤身而不羞耻的状态互相呼应,象征了“犯罪以前的纯真”或“在圣灵里享受的神圣喜乐”。

在这里,葡萄酒象征着圣灵,也象征罪得赦免与新生命的喜乐。耶稣在迦拿婚宴里将水变为酒的神迹预表了这一真理;《使徒行传》第二章中,彼得和门徒们领受圣灵后遭到“他们喝了新酒”的讥讽,也与此脉络相同。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正是圣灵降临应验了旧约(如《约珥书》第二章)的预言。

因此,《罗马书》第八章所展现的自由,就如“水一般的存在”被转换成“葡萄酒”那样,再也无法倒退回去,这正是我们在重生后真正经历的改变。我们既已得到,却也要持续去享受、要在成圣的过程中除去自犯之罪的痕迹,不断走向完全。张大卫牧师说:“我们就像已经搬进了新房子,但由于旧习而可能还想回到从前的屋子。倘若我们在圣灵里警醒地生活,便能逐渐摆脱那些旧习,日益走向圣洁的模样。”

此时,《启示录》22章14节提到要“洗净自己的衣袍”这一意象格外重要,它象征了在称义之后我们每日都要勤奋操练的悔改与顺服之生活。而“穿上洁白的衣袍,参加神国羔羊婚宴”的异象(启19:7-8),最终指向与基督同享的那终极荣耀,即“得荣(Glorification)”的阶段。张大卫牧师总结道:“在圣灵里享受自由的圣徒,其实是在预先品尝将来那永远荣耀的滋味。”

当我们如此连续地理解《罗马书》第七章与第八章,就更清晰地看见:得救之人在现实中经历的内在冲突如何得以化解,以及基督耶稣所赐的浩大释放之恩典如何实际落实在我们的生命中。张大卫牧师补充说:“通过这整个过程,我们也能看见个人的信仰旅程,如何与神宏大的宇宙救赎计划融为一体。”最終废除了罪与死之律的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加上圣灵的内住与带领,并从中衍生的自由与喜悦,这些正是《罗马书》第八章最深刻地见证的救恩宝藏与保证。

这便是第一个小主题“在圣灵里享受的自由与喜悦”所涵盖的大致内容。就如水变为酒一样,信徒经称义后获得了新生命,而让这新生命继续维持并更加显明的动力正是圣灵。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救恩的核心不仅仅是罪得赦免或获得进入天国的权利,更在于如今就能在地上经历的圣灵里的自由、充盈的喜乐和活力。这种生命见证既是救恩的果实,也会带领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荣耀。


2. 徒的永恒的

前文所言“在圣灵里享受的自由与喜悦”,主要贯穿于《罗马书》第八章前半部分(1-30节)。接下来的31-39节,则综合并总结了整个救恩和圣灵的工作,并将其推向最高峰。这个结尾段落常被称作关于“圣徒的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或“永恒的爱”的教导。张大卫牧师将此形容为《罗马书》16章中最壮丽、最笃定的“胜利凯歌”。

首先,“圣徒的坚忍”指的是已得救的人会一直持守信心,最终不至从救恩中坠落的教义。在加尔文主义传统里,“圣徒的坚忍”常和“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理相连,但如果仅以机械教理来解读还不够。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结尾处,见证了上帝为祂的百姓到底的坚固之爱与绝对的可靠性: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罗8:35)”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有能力的……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8:38-39)”

对此,张大卫牧师解说:“在圣灵里重生的圣徒,不仅仅已经从罪与死的律中释放出来,而且如今任何势力都无法将他们与基督的爱分隔开,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坚固的立约关系。”这不仅赋予我们救恩的确据,更让我们拥有坚持到底的力量。纵使因自犯之罪而一时跌倒,只要仍在基督耶稣里,就能重新站起,上帝也绝不丢弃我们。张大卫牧师称之为“基于上帝那100%献身而给出的救恩保证”。

保罗又问道:“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罗8:33)”——在基督的代赎工作下已经被神称义的圣徒,再也没有人可以定他们的罪。纵使世人或撒但控告我们,但最终为我们作出称义宣判的乃是神自己,而祂的判决无人能够推翻。

张大卫牧师特别指出,这里所说的“无法分隔”绝不是纵欲放纵的借口。上帝若一直扶持我们,我们就不应轻看罪,也不能滥用这份爱。反而,对神大爱有真切认识的人,会更加珍惜“要用酒洗衣袍”那启示录的画面,行走敬虔与顺服的道路。深悟这爱是多么伟大的,就不会主动去背叛。然而人也可能偶尔软弱。但之所以最终能悔改归回,并坚持到底,正是因为从神那边始终不断绝的立约之爱在支撑。

这就是所谓的“永恒的爱”。张大卫牧师将之阐释为:从称义、成圣到得荣的整个救恩过程中,一直引导并保守圣徒的就是这绝对的爱。贯穿整本圣经的核心信息就是“神爱我们,差派独生子拯救了我们”。基于这点,《罗马书》第八章确切地宣告:“我们不再被定罪”和“任何受造之物都无法与神的爱隔绝”——这两条支柱将福音带向圆满。

简而言之,《罗马书》第八章后半部宛如整段救恩史诗的尾声所奏响的壮丽合唱。保罗极其有力地向我们宣告,上帝所赐的救恩何其坚固且永远不动摇。这信息所带来的安慰与确据,会成为我们在日常信仰生活中的强大力量。已经从罪与死的律中获自由的圣徒,即使在与自犯之罪的持续争战中也不会灰心,而能够继续走成圣之路。因为有“神的爱永不与我们隔绝”这样的绝对应许在背后支撑。

张大卫牧师多次在讲道和授课中强调,要把这教训实实际际地应用在生活里。在基督里已被确认的救恩赐给我们“超越一切环境的自由与胆量”。世俗的价值或环境可能动摇我们,但基督的爱更为强大,我们仍能胜过任何患难或逼迫。教会历史上众多信心前辈、无数殉道者,以及如今世界各地为福音受苦的信徒,都正是抓住《罗马书》第八章的应许,才得以勇敢坚守信仰。

张大卫牧师尤其将《罗马书》第八章与“挪亚的葡萄酒”比喻相连,强调神的新天新地的永恒喜乐,其实已在今世的圣徒身上有了预尝。挪亚洪水后的新世界,就如我们因耶稣基督的救赎而进入了审判之后的新天地。挪亚喝了葡萄酒、赤身却不觉羞耻,这正如我们因基督的义袍而赤裸无惧,在圣灵里享受完全的自由与喜乐,也预表那将来天国筵席的一角。而“永恒的爱”正是让我们持续活在这生命里的保证。

坚忍教义也解释了,在人的软弱与失败中,为何救恩仍然稳固。张大卫牧师表示:“人虽然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神,也有责任远离罪,但仍会软弱。当我们陷入软弱之时,要再次仰望的就是这‘永恒的爱’。因为神已经在立约之爱中承诺永远不舍弃我们,因此信徒可以随时悔改归回,并最终守住这救恩。”

因此,《罗马书》第八章可视作对“称义(Justification)→成圣(Sanctification)→得荣(Glorification)”这整条救恩道路最戏剧化的演绎:先在第七章后半展现了已经得救之人仍在罪中挣扎的真实图景,然后在第八章宣告在圣灵里获得的自由与喜悦,并最终以“圣徒的坚忍”,也就是神的永恒之爱紧紧托住我们作为结局。

张大卫牧师把这种结构连贯看作不只是“神学知识”,更是“信徒在生活中必须经历的救恩次序(ordo salutis)”。我们若只在知性层面了解,或许仍嫌浅薄;唯有在实际生活里经历圣灵的圣洁带领,通过每日悔改与默想神的话语来洗净旧有罪性,并在那过程中体会到神的爱始终不离不弃,我们才能真正尝到《罗马书》第八章的精髓。

圣徒的坚忍与永恒的爱,也为我们提供了末世论的盼望。既然今生的苦难、忧虑,甚至死亡都无法使我们与神的爱分隔,我们便可以以刚强代替对未来的恐惧,相信“神必定使万事都相互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这是《罗马书》第八章高峰所宣告的要旨,也是整本福音所传递的“得胜之福音”。

张大卫牧师再度强调此坚忍教义在现实中的效力。教会历史上,许多圣徒在沮丧之时或面对试探、苦难之时,紧紧抓住《罗马书》第八章31-39节的应许,“没有任何事能使我们与主的爱隔绝”之宣告能击破绝望。最终,这样的信心告白往往带来真实的翻转与得胜。因为正如保罗所言,在基督耶稣里的人本就是得胜者(罗8:37)。

透过第二个小主题“圣徒的坚忍与永恒的爱”,我们更清楚看见《罗马书》第八章的核心信息。它不仅仅是神学教理的圆满,更是我们在实际信仰生活中能依靠的最有力的支持与应许。藉此我们不仅能在罪的问题上获得自由与喜悦,也能在任何艰难中确信,神启动的救恩必然被祂亲手带到圆满。

总而言之,《罗马书》第八章是整部救恩大戏的最高潮段落,在圣灵里体验到真正的自由与喜悦,同时在结尾又站立在任何受造之物都无法隔绝的上帝永恒之爱上。张大卫牧师强调,紧抓住《罗马书》第八章的信息,会让信徒在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得到飞跃性的属灵成长与突破。无论罪的习性如何根深蒂固,因着基督已得胜并赐下圣灵的能力,加之神永恒不变的爱作保证,我们仍能满怀盼望。

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处处提及圣灵的角色、脱离罪的捆绑、成为神儿女的荣耀、宇宙更新的异象、以及最终坚忍的确据。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浓缩地展现福音的核心”。福音的结局永远指向“神的爱”。我们的事工、服侍、顺服,乃至悔改与成圣的努力,都必须基于这份不离不弃的爱,否则终归徒然。然而,上帝早已把独生子赐下,又赐下圣灵,使我们能永远在这爱中站立得稳。

因此,正如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的,《罗马书》第八章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上帝爱我们”一句话,而是这爱如何具体地运行、如何改变我们,使我们得自由、得喜悦,最终在永恒国度里与基督一同得荣的全貌。并且,这爱是绝对不会断绝的永恒之约,让任何情境中的信徒都能像立在磐石上一样信赖无疑。

简而言之,《罗马书》第八章是通过“在圣灵里享受的自由与喜悦”以及“圣徒的坚忍与永恒的爱”这两大主题,构成了一幅宏伟的救恩之图。前者集中讲述我们如何从罪的锁链中得到释放,并因圣灵内住而活出新生命的喜乐;后者则告诉我们这份救恩之所以无比坚固,是因为神的永恒之爱紧紧抓住我们。这爱不基于任何条件或我们自己的功劳,而是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并由圣灵印记所担保的结果。

最终,张大卫牧师反复呼吁:研读《罗马书》第八章正是许多圣徒经历属灵突破和深度复兴的核心钥匙。若我们理解了救恩的次序,不轻忽已经赐下的自由与喜乐,同时也不惧怕环境与苦难,并借着坚忍与永恒之爱的确据站立,我们的信仰就会更成熟,并在更大的平安与能力中生活。这正是保罗所经历与盼望的,也是当今我们同样能够享有的福音实际大能。

以这两大主题为纲重新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罗马书》第八章展现了从脱离罪的问题、成为神儿女的荣耀、到宇宙更新异象,乃至最后住在无法隔绝的爱中、得享圣徒的坚忍。它融合了称义、成圣和得荣这整条救恩轨迹中,人所经历的一切存在性冲突与神的恩典,造就了圣经中独一无二的美丽篇章。

所以,《罗马书》第八章的结论可总结为:“我们不再有任何定罪”,以及“没有任何东西能把我们与神的爱分隔”。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两句宣告正是基督教福音中最为坚定的喜乐与盼望的标志。聆听到这一信息的信徒,直到今日仍能从中得着极大安慰与把握,并在世上活出光明,带着期待迎接主再来的日子。

更进一步来说,张大卫牧师在研读和宣讲《罗马书》第八章时常常提醒:“相信福音,不是只在理论上认识罪的问题,而是要真实经历‘从水变为酒’的生命转化。”换言之,一旦从水变为酒,便再也不能逆转回水的形态;同样,我们重生后也无法回到旧生命。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仍有失败或诱惑,但“圣徒的坚忍”就是我们一次次可以重新站起的根基,“在永恒之爱里得以完全”则是我们的归宿。如果我们深信这一点,就能逐渐远离犯罪的习性,日益亲近上帝。

在此,洗净罪性并成为圣洁的过程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通过每日默想神的话语、祷告、悔改、顺从圣灵带领等操练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人不会瞬间变得完美,但与从前相比,确有新的生命动力在里面运作。《罗马书》第八章所说的“圣灵内住”绝非抽象概念,而是真能改变我们内心的欲望与恐惧,实实在在地引导我们活出神儿女的样式。

此外,张大卫牧师常引用的“挪亚的葡萄园”这个例子,也能帮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这一过程。挪亚在洪水审判后的新地上栽种葡萄,并酿酒享受,这就是末世性救恩之后那丰盛喜乐的象征。但因这酒而赤身,含与闪、雅弗的反应截然不同:有人要揭父亲的羞耻,有人却把它盖住。可见,得救之后人们的态度也会多样。但无论如何,“葡萄酒”本身是神的祝福,“新天新地”也是真正展现上帝救恩之处。同样,《罗马书》第八章所揭示的圣灵工作,会把我们变成葡萄酒,而过程中的种种试炼最终都会因神“叫万事互相效力”的应许得以终极汇合(罗8:28)。

最后,圣徒的坚忍与永恒的爱意味着“上帝到底的同在”。保罗在第八章末尾宣告“我深信……”,这是对神所赐信心的回应,不是人自我的自信。我们的信心是神在基督里自己开工的,祂也必忠信地完成(参腓1:6)。当中信徒或许会软弱,却绝不会彻底与神隔绝,因为那爱太深沉,也是将罪人收纳为儿女的神之完美计划。

透过这一切信息,张大卫牧师呼吁现今的基督徒在纷乱时代与个人苦痛之中,更加切勿失望,而要紧紧抓住“在圣灵里享受的自由与喜悦”及“圣徒的坚忍与永恒的爱”这两根支柱。当两者结合,我们的信仰就有了坚固的根基,持守了任何都夺不走的属灵产业。这正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每一个词句中倾注心力所要传递的福音核心,也是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授课、著述时不住宣讲的信仰精髓。

综上所述,《罗马书》第八章作为“福音的高潮”,教导我们何谓在圣灵里的基督徒生活,并同时说明这一生命如何毫不动摇地建立在神永不衰减的爱里。摆脱罪的重担后自由行走的圣徒,倘若仍然因惧怕跌倒而心存疑虑时,保罗就在此发出呼喊:“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而研究这段信息的张大卫牧师则满怀信心地回应:“没有任何事物能将我们分开,因为一切都在神那永恒的爱里。”

这就是《罗马书》第八章的结论,也是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福音精髓。在恐惧与混乱的时代里,我们更加需要深度默想这段经文,在圣灵里得享真正的自由与喜乐,并且稳固地站立在那无任何景况能动摇的坚忍与永恒之爱里。正是这福音的大能,如今仍在无数教会与信徒的生命中带来改变,且在主基督再来之前,必将继续成为永不熄灭的真理之光,照耀这世界。

www.davidjang.org